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七)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03-10 21:02:57   阅读量:1

  接《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资深院士简介(六)》(以姓氏拼音为序)。

  杨奇逊,男,汉族,1937年10月30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1960年,杨奇逊毕业于浙江大学;1960年—1983年,在北京电力学院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2年,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担任北京电力学院电力工程系主任;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担任华北电力大学教授。

  杨奇逊主要是做电力系统微机保护、自动化领域的研究。他独创性地解决了特大电阻接地故障距离保护这一世界级重大难题,主持承担了“七五”重大科研项目500KV线路微机保护设施,他的发明创造以及推广应用使得中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历史跨过了集成电路时代,立即进入微机应用时代。

  杨裕生,男,汉族,江苏如皋人,1932年10月5日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少将军衔,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中国人民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1949年至1952年杨裕生本科就读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52年至1957年任浙江大学化工系分析教研室讲师;1957年至1958年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958年至1960年进修于苏联科学院地球化学与分析化学研究所;1961年至1963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7年至1990年任核试验基地科技委主任;1990年任防化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裕生从事高能密度二次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研究开发。他创建了中国核试验烟云取样和核武器威力与性能的放化分析诊断技术。提出裂变燃耗、铀同位素全谱、锂燃耗、铀钚分威力等测试原理并指导研究成功。主持完成20多次核试验的取样分析任务,提供大量测试结果成为验证和改进这些武器设计的直接依据。“地下试验弹外活化确定中子弹中子剂量的放化法”和“裂变燃耗的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分别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96年发起“中国士兵系统”及其电源的研究,创建了“军用化学电源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铅炭电池等新型电源,参与推动中国的氢能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增程技术的发展。

  叶奇蓁,1934年9月1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原籍浙江海宁,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核电工程公司专家委主任。

  叶奇蓁于1955年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毕业;1956年被组织上选派去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1960年研究生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回国,进入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工作;1961年至1982年担任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室主任;1982年至1986年担任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所长;1986年至1990年担任中国核工程公司副总经理;1987年至2004年担任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至2008年担任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8年担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

  叶奇蓁主要是做核能事业,参与过许多技术路线、堆型选择、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工作,主持过大量可行性研究及总体设计,组织并实施过很多自主设计及其重大技术方案的审定。他于20世纪60年代参与中国第一座生产堆的设计,20世纪70年代参与生产、发电两用堆的设计,任设计总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初筹建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任所长。1986年开始筹建秦山二期600Mw核电站工程,任工程总设计师。秦山二期按国际标准,自行设计建造,2002年一次成功达到商业化。他还参与核电设备国产化的相关工作,主持技术方案审定,成果鉴定等。

  衣宝廉,1938年5月29日出生于辽宁辽阳,燃料电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2年衣宝廉从吉林大学毕业后考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6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2002年至2006年担任大连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担任全国燃料电池与液流电池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

  衣宝廉主要是做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参加并领导了航天碱性燃料电池系统的研究;八十年代将燃料电池技术应用于水溶液电解工业节能和电化学传感器;九十年代作为科技部九五攻关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燃料电池技术》的负责人组织领导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大连化物所与国内企业联合成立了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开发批量生产技术并开拓市场;“十五”期间与所燃料电池工程中心和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领导一起,组织进行30~100kW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研制。“十一五”期间主要进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电池衰减机理与对策研究。

  于俊崇,1940年12月5日生于江苏省盐城市,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

  于俊崇于1965年从南京工学院工业热工专业毕业后进入二机部二院二部工作;1967年至1993年在二机部一院工作;1993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主任;1997年至2006年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工作;2006年担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俊崇作为核动力专家,在反应堆热工水力与核安全、核动力总体等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压水型核动力反应堆、第一座脉冲反应堆、乏燃料研究堆等工程研制;参加秦山二期核电站、新型核反应堆方案研究和立项论证工作;他还参与、组织并领导国家某重点工程研制与建设等工作。

  于润沧,男,汉族,1930年3月20日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祖籍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国党员,金属采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专家、名誉专家委员会主任。

  1949年,于润沧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习俄语;1950年,进入本科后被分配到土木工程系,后主动要求改学矿床开采;1950年—1954年,因院系调整,转入东北工学院采矿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54年—1964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技术员;1956年,加入中国;1964年—1978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工程师;1978年—1981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采矿室主任工程师;1981年—1986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1986年—1991年,担任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沧长期从事非煤矿业工程设计与科研工作。在冷水江锡矿山、中条山铜矿峪铜矿、冬瓜山铜矿、甘肃金川镍矿、杨家杖子钼矿、白银厂铜矿的矿山等设计和开采中,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余贻鑫,1936年11月06日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余贻鑫于1954年考入天津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58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2];1980年至1982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访问学者;1983年加入中国;1983年至1986年担任天津大学副系主任;1990年至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至1997年担任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电力系统控制专题讲座首席客座教授;1997年担任天津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余贻鑫长期结合电力系统工程实际进行深入的电力系统稳定性理论研究。在电力大系统安全监视、防御与控制中域的方法学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国际先进成果,并在世界上首次把该成果用于实际电力大系统;在城市电网优化规划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模型与算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完整和中国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城市电网规划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了这一技术领域工作的科学化。自2006年起在中国国内率先开展智能电网研究。

  曾恒一,1939年9月22日出生于重庆市,海洋石油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研发技术中心主任。

  曾恒一于196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之后进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72年至1994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指挥部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91年至1994年担任渤海石油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开发部主任;1994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海洋石油生产研究中心副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担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

  曾恒一一直从事工程船舶、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的前期研究、设计、建设工作。主持设计中国第一艘新型单点系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评为造船工业百年史上十大名船之一,他提出的“海上浮冰撞击FPSO规律”、“大型浮体浅水效应概念”,在世界上首次将FPSO用于有严重冰区海域与世界水深最浅海域。他主持了中国第一艘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的前期研究与概念设计。他推进海洋石油深水发展的策略,组建了海洋石油深水工程重点实验室,为深水油气田开发、初步形成1500米水深工程技术能力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AM5SE系列微机保护设施在越南富士康配电工程中的应用 下一篇:2023年智慧矿山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