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报告》2024央企动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创新技术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来源:ballbet体育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4-01 21:42:06   阅读量:1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国资报告》3月刊特别策划,深入解读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全方面展现新动向、新发展。2024年,中央企业将进一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继续格外的重视风险防范工作,全面系统提升党建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该特别策划用9篇文章为读者进行了详细地理解阅读,小新现分3期为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今日分享第二期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2024年,各央企勇担使命,将逐步加强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优化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与此同时,各中央企业将坚持传统产业和战新产业两端发力,系统谋划,明确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投入和营收所占比重,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集中,围绕主责主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各央企还将进一步发挥在产业基础和需求牵引方面的优势,与各类所有制企业一同探索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中国方案,积极补链、强链、固链,切实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更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央企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和组织平台优势,是新型制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加强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提升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实力,有利于克服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创新资源聚合不够、创新转化效率偏低等问题,真正的完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提出,着力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全方位践行新型制,大力度提升创新整体效能,系统性优化创新生态,更好地发挥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作用。

  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央企的重大使命。从各央企2024年重点任务的部署导向来看,央企勇担重任,逐步加强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优化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和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科学技术创新离不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系统工程,具有高投入、长周期、复杂性和战略性等突出特点,央企聚焦原始创新久久为功,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研发投入均超过万亿元,持续攻坚克难,在各行业各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024年,央企早启动、早谋划、早部署,以更大决心更大力气推动科技创新,纷纷牵头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与赶超,促进“从0到1”的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勇当科学技术创新排头兵。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表示,科技自主创新不仅是发展所需,也是生存所需,要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多措并举加快建设“科技型”世界一流企业,要坚持“四个面向”,立足“国家战略所需、行业发展所向、中交自身所能”,加大核心科技攻关和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力度,在深远海工程、深地工程建设、核心软件、补强产业链断点、堵点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价值。

  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表示,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坚持以新型电力系统为依托,热情参加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积极开展电力工控软件、燃机“卡脖子”核心部件研制、电氢耦合关键技术及下游场景应用创新联合体组建,努力打造产业链链长。积极推动“华电睿”系列国产电力工控商品市场应用。

  中汽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提出,要把握前沿趋势,攻关硬核技术。围绕产业趋势和市场要求,“往远处看”“往实里干”,聚焦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方向,强化核心技术突破,发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队作用。

  中汽中心进一步明确了“路线年在科学技术创新布局方面,加大基础研究布局力度,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借助行业专家资源,对集团内部科研布局做出科学研判和明确安排。优化提升立项评审标准,提高立项竞争门槛,鼓励高端人才引用和产研的深度融合。

  中国建材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新华表示,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供给,加大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力度和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引育力度,全方位打造非金属材料原创技术策源地。

  中国航信近年来以重大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为牵引,扎实推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登峰行动计划”及“六个一”科技创新重点工作,集聚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度参与智慧民航建设,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中国航信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黄荣顺表示,要牢牢把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主线,加快推进各项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包括加快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等。

  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需要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从“软制度”上为科研活动注入源头活水。此前,央企深化科研领域简政放权,建立健全“我要创新”的体制机制。一些央企内部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金,通过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2024年,各央企围绕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在机制上实施更大优化,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加大力度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王彤宙表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实现更大优化。切实发挥考核激励“指挥棒”作用,在考核指标设计上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视和强有力支持,制定针对性强、力度大、科技人员期盼的创新支持政策,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推动科研人员一心一意搞科研。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科研“真投入”和科研成果“真推广、真应用”,持续提高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含量”,释放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增量”,以科技创新驱动不断扩大领先优势。

  保利集团结合国务院国资委有关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明确2024年不断完善集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配齐各项激励措施。积极发挥集团科技委、科技专家库等机构作用,为集团重要科技创新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加快探索对科技创新“一企一策”考核方式,出台鼓励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投入的有关制度;用好集团科技创新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和国务院国资委“9+6”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

  中汽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陆梅表示,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分级分类考核方法出台,强化科研项目事中事后监管评价,充分用足、用好、用活各类科研激励政策,持续加强科研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和选用力度,为集团科技实力跃升注入强劲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召开科技人才表彰会,倡导加大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并在2022年的央企人才会上提出要以科技人才队伍为重点,突出培养造就高精尖人才。

  在2023年央企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的基础上,2024年各央企重点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创新整体效能,并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打造专业领域的人才高地。

  中国物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洪凤表示,针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用好用活政策“工具箱”,探索管用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全力打造综合物流领域人才高地。

  江毅表示,启动实施“8090”工程。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框架体系,既通过结构性调配人才,更加强自身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个层级主动性创造性,“一企一策”有效解决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中汽中心持续推动以人才工程为核心的特色科技人才培养,培育体制系统性变革,加快制定软、硬学术领域差异化人才评选标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加快遴选并建立科技骨干人才库,着力加强不同梯次的科技人才储备,锻造不同领域的科技人才链条。

  中国东航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志清表示,要建齐各专业领域人才队伍,建强“主力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统筹抓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服务技能、科技创新等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五星机长、卓越工程师、科创骨干、销售冠军、服务明星等领军型人才,积极探索分级人才培养办法,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让优秀人才有荣誉、有激励、有成长通道。

  高水平科技人才推动创新发展,为创新整体效能提供人才支撑。在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方面,2024年央企也有明确的部署。

  江毅表示,要系统性提升创新整体效能。深入研究和用好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结合实际完善科技创新激励保障政策,抓好研发投入等同利润加回、专利转化运用等政策落地实施,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激励,结合实际研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政策。积极牵头和参与创新联合体,提升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

  中国东航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李养民表示,要做好强协同,增强管理效能。鼓励“跨前一步”,各系统之间主动搭把手、互相补好台。

  王彤宙表示,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创新联合体,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协同创新、融合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平台聚集创新资源的“强磁场”作用。 (国资报告记者 曹婷)

  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当前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长远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以科技、创新、人才等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形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所在。

  近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央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空前力度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

  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央企产业焕新升级。梳理各央企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发现,各中央企业坚持传统产业和战新产业两端发力,系统谋划,制定包括项目和具体时间等在内的详细工作方案,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和营收所占比重,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围绕主责主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培育壮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妥善处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

  面向2024年,各央企坚持先立后破,纷纷提出加强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筑牢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底盘。

  “2024年,中国五矿要坚守实体经济之本,把握新质生产力之要,在传统与新兴两端发力,提高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和含新量。”中国五矿党组书记、董事长翁祖亮表示,传统产业要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转型,增强产业新动力。传统产业是产业的底盘、国民经济的底座,是需要守住的赛道。要沿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强基转型升级,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等提高产业竞争力。

  时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表示,立足自身特点,加快推进水利传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改造升级,激发效益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数字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与传统水利基础设施深度融合。

  中国建材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新华表示,2024年,中国建材将坚持“两端”发力、进退整合,持续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定不移推进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数字化转型。

  各央企还将着眼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市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布局和关键点的战术性突破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翁祖亮表示,战新产业要向新能源新材料新基建领域发力,开辟产业新赛道,在电池原料、硬质合金、硅基材料、生态环保、检验检测等具体方向上抢位发展、错位发展。

  “要立足传统产业持续发力‘两新’市场,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表示,“要借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技术积累和资源积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强基转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矿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龙表示,当前矿产资源等传统产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赋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数智技术赋能、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矿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诸多行业领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央企业的主责主业和优势禀赋,也涉及能源、电力、化工、建筑、装备制造、航运、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这决定了各大央企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坚定立足自身实际,推进主责主业相关、上下游产业链相关和关键核心技术相关的投资布局。

  建筑央企加强布局建筑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建筑材料、装备和新能源,推动建造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转型。

  “围绕主责主业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表示,着力构建“引领智能建造、智慧运维发展,做强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的“2+4”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要研究制定中国中铁新质生产力考核评价标准。要积极融入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围绕重点技术、重大工程、典型场景3张清单,重点布局地下空间利用和深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领域方向,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

  中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彤宙表示,紧跟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积极对接“9+6”重点领域布局,加快在节能环保、水利水电、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海深地等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

  中国安能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庆丰说:“要聚焦主责主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规划编制,在工程、应急两个领域,加快抢占事关全局性的科技先机,努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突出成果转化,跟进布局、孵化培育,形成新业态,打造新引擎,加快确立中国安能在全国应急救援领域的原创策源地的功能地位。”

  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提出:“加大高端数控机床、纤维新材料、生物制药、健康产业新业态、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布局,增强体系化发展能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研发的GMC200ut五坐标加工中心采用国际主流先进结构及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能源、船舶等多个领域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国航材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三大类产业领域。要以‘五个一’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四个一批’工程,切实推进战新产业跨越式发展、未来产业加速孵化。”中国航材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任宇说。

  中核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余剑锋表示,要充分发挥完整体系优势,加快推动核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产业链各环节加快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速推进数字核工业建设,加大资本运作力度。

  中国华能提出,坚持战略导向,力争实现“三个新突破”:在产业布局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实现新突破;在构建良好产业生态上实现新突破。

  在服务业方面,中国物流集团表示,聚焦人工智能应用,围绕网络货运、智慧仓储、智能物流装备制造、轨道交通服务、包装检测服务等业务,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强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多措并举发展物流相关战新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国诚通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郭祥玉表示,中国诚通的基金板块要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投资管理能力。金融板块要更好发挥以融促产服务功能。要积极争取和有效利用金融资源和工具,以服务国资央企为方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资产证券化、股权债权融资、并购重组、指数产品等金融服务。

  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必然要求中央企业在行业中观层次上,要继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规模和投入力度。

  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向三个领域集中。其中,“三个集中”明确提出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不久前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提出更加注重提升“五个价值”,其中包括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

  梳理各央企工作会议报告发现,诸多中央企业均明确提出,2024年乃至未来一定时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达到一定比重和增速。

  东方电气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表示,在国务院国资委任务部署基础上,要突破路径依赖,力争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要强化投资、科研对战新产业的支持带动作用,确保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幅高于总投资增幅,研发投入增幅高于总研发投入增幅。

  “密切关注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进程,积极抢抓新能源等战新产业发展机遇,全力争取中央资本经营预算对未来产业培育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资金支持。”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说。

  中国航信表示,要整合内部资源,全面梳理公司业务资源储备,将优势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加强基础资源保障投入力度,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资金投入、人才投入和技术投入。

  中国有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奚正平强调,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不能从零开始,不能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体的作用,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产业化应用场景,选择有权威、有实力的研发机构进行深度绑定开展长期合作,调研具有市场前景、志同道合的科技型企业实施并购或参股,加快战新和未来产业培育。

  过去一年,中国中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领域新赛道。新的一年,中国中检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增德提出:“2024年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增速必须高于集团总投资增速一定数额的百分点。”

  中国华电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表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数智化、人工智能AI与能源电力融合赋能,加快建设“数智华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俞培根表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新产业的战略部署,制定完善集团公司配套制度与措施,充分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按可比口径计算,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要提升到一定标准。

  国投党组书记、董事长付刚峰说,国投2024年新增投资的一大部分要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高于总投资增速一定标准以上、营收占比提高一定比重以上。

  央企纷纷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落地,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落脚点促进自主创新。

  中国电气装备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忠泉要求,推进战略规划与投资有效联动,把握投资重点和方向,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落实3至5项影响大、支撑作用强的投资项目,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关于旗下投资公司投资业务布局,中国化学工程表示,要坚持以投资拉动主业、带动战新产业。投资公司要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挖掘战新产业领域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提早布局,打造专业化科技创新孵化平台。

  中国中检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增德表示,要在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仪器装备、医学健康、生物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落地一定数量的股权投资项目。对培育周期长、有利于做强做优主业的项目,可以降低短期回报要求。 (国资报告记者 潘伟)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举措。

  中央企业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影响带动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下,央企勇担责任使命,打造现代产业链领军企业,参与共链行动,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年,各央企将进一步发挥在产业基础和需求牵引方面的优势,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探索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中国方案”,积极补链、强链、固链,切实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2022年以来,为推动中央企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国务院国资委提出打造现代产业链建设领军企业,并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企业绘制产业链图谱、制定产业链建设方案、编制年度计划,形成以十大工程类别、30项重点任务为核心的产业链建设履职工作指引。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领军企业完成强链补链项目投资1300多亿元,解决270余个产业链难点。中央企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解决“锻长板”问题100余项,推出新技术新产品260余项。

  2024年,各央企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实现自主可控。

  国机集团提出,深入落实重型装备“一五五”发展战略,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持续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源头和底层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技术问题,勇担冶金、锻压等细分领域产业链“链主”,促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中国信科党委书记、董事长鲁国庆提出,更加积极支撑国家安全,大力推动集团5G、信息安全、数据治理、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优势技术和产品在特通领域的重点突破和规模应用;重点布局价值链高端环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中国中检党委书记、董事长许增德提出,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破国际贸易技术性壁垒、促进规则标准“软联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关键领域,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质量保障和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2024年,各央企将加大产业链中高端布局力度,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引领产业转型发展。

  中国航材表示,加大产业链中高端股权布局力度,继续实施前后舱协同应用(航行新技术)试点项目,明确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承载主体,成为民航数据运营的可靠第三方。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持续提升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技量”,通过科技创新、资本赋能和精益运营,全力打造产业链“链长”或产业链“关键一环”。

  中国中煤表示,化工产业要按照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发挥煤炭“原料”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高端煤化工产业集群。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刊发署名文章指出,坚持国际化经营方向。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完善面向全球的生产服务网络,通过对外投资并购、优化全球布局、打造国际品牌,强化全球价值链掌控力,增强主动运用、积极引领塑造国际规则的能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带动中国装备制造、技术、标准和服务共同“走出去”,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记者梳理发现,2024年,各央企将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中国装备、技术、产品和服务加快“走出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提出,聚焦对华友好、资源富集以及长期经营国别,加大同国内矿产、能源、港口、物流等企业的协同合作,深度参与战略性资源的投资、开采加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物流贸易等业务,推动业务转型升级,实现属地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中铁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云提出,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发挥全产业链优势,高水平全方位开展基础设施及产能合作,力促一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落地,带动更多“中国元素”走向世界,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中国信科党委书记、董事长鲁国庆提出,积极参与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主动融入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新机遇,通过强化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投入加强海外生产基地建设。

  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下,2024年,各央企还将通过深化产业数智赋能,更好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提出,快速推进BIM与设计、施工、运营等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打造以智慧电厂、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慧矿山等为代表的数字孪生产品。

  中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卜玉龙提出,加大板块间协同力度,建立健全跨板块间的交流沟通与绩效激励机制,充分应用数字化手段促进协同发展,加强客户、产品服务、人员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共享,更好发挥集团化优势,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为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间有效衔接、协调运转,2023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起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向中央企业印发《关于开展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的通知》。

  2023年9月14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正式启动,旨在探索建立以中央企业为牵引,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大中小企业有序竞合、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国际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融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说,当前共同应对外部打压遏制,更加需要强化上中下、产供销有效衔接,高效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保持并增强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加快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微观层面的市场主体而言,产业链融通发展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产业引领力,能够快速整合全球资源,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长期保持全球领先的价值创造能力。

  张玉卓表示,重点要在“五共”上下功夫。一是共建新机制,实现多维度协同;二是共筑新基础,夯实产业发展底座;三是共享新成果,激发产业发展源动力;四是共创新生态,打造互利共赢共同体;五是共谋新发展,掌握未来竞争主动权。

  按照国务院国资委要求,2024年,各央企纷纷提出,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产业链控制力,以链式思维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国投董事长、党组书记付刚峰提出,首先应明确自身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其次应认真研究分析自身能力和优势可能覆盖的延伸业务领域、竞争或合作对象,既可沿产业链投资布局,又可沿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业务,探索产业链协同发展,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努力建设具有生态主导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一流企业。

  时任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蒋旭光提出,要充分发挥产业控制作用,不断增强国家水网控制力,加快建设现代水产业体系,增强集团公司在现代水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开展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的通知》提出,要聚焦中央企业的产业链间协作、中央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融合,重点在供需匹配、协作配套、创新合作、资源共享、产业赋能、产融结合、央地合作等七方面形成一批示范项目。各央企在2024年工作会议上纷纷提出了相关举措。

  国机集团自主研发的喂入量15公斤以上的东方红YT6668大型高效谷物联合收割机一举打破了国外产品在该领域的市场垄断,填补国内多项空白

  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提出,进一步发挥应用企业的牵引作用,逐渐完备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

  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提出,加强与重点用户企业协同创新,积极与用户建立结对协同攻关机制,打造“同步研发、共同验证”攻关模式。

  《通知》还提出,着力打造目标明确、任务清晰、项目落地的产业链生态圈战略合作。在这方面,各央企也在2024年的工作中进行了部署。

  中国化学工程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文岗提出,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畅通循环新生态。

  中智公司提出,要站在产业链融通整合、更好发挥产业引领作用的全局高度,依托内涵式增长和资本化运作,快速推进生态化发展。

  中国华电提出,要延伸产业链条。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延伸“氢”“储”“碳”“智”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产业链,抓好综合能源、虚拟电厂等用户侧业务,打造华电综合能源产业圈。 (国资报告记者 原诗萌)




上一篇:国际最大火力发电厂用科学技能立异推进节能减排 下一篇:今日100项新式电力系统颠覆性技能在扬展开供需对接